叙事护理上海股指配资
与深渊对望——守护抑郁
症患者心中的微光
“王护士,你看窗外那棵树…它站在那里,是不是也觉得很累?”陈女士的声音像被抽走了力气,眼神落在窗外却仿佛穿透了一切,“我就像它,不,我还不如它…它至少根还扎在土里。我的根,断了。” 这是她入院第三天,第一次主动对我说话。她描述的并非生理疼痛,而是一种存在性的疲惫——“像陷在浓雾里,每一寸挪动都耗尽力气,可停下来又会被淹没。”
她曾是一位深受学生爱戴的语文老师,形容过去的自己“站在讲台上,连粉笔灰都带着光”。疾病的侵袭被她比喻为“一场无声的沙尘暴”:“先是蒙住了我看世界的颜色,课本上的字变得模糊、陌生;接着是声音,学生的笑声、同事的问候,像隔着一堵厚墙…最后是力气,连起床都像在搬一座山。最可怕的是,心里那个总在鼓励我的声音,彻底消失了。只剩下一个冷酷的声音在问:你活着还有什么用?
入院一周内陈老师几乎没怎么吃饭,一直输液治疗。躺在床上不与他人交谈,不敢与人对视,几乎每天哭泣一次,每当我上班时我会主动和她打招呼,问她吃了多少饭,喝了多少水,请教她学习语文的好方法,渐渐地她愿意和我交谈。
展开剩余74%她提及一次未遂的自杀:不是想死,是太想停止那种每分每秒都在下坠的感觉…她反复强调对家人的愧疚,尤其是母亲去世后,我变得脾气很大,经常对他们发脾气,说话声音很大,尤其是对正值青春期的女儿:“我本该是她最暖的港湾,现在却成了她最大的阴影……我连一个拥抱都给不出了,这比死更让我绝望。”
我尝试问她那片‘浓雾’不仅包裹着你,还隔绝了所有曾经让你感到温暖和连接的东西,这一定非常孤独和窒息。” 这种认可让她紧绷的肩膀微微放松。我接着问,最让你温暖和坚韧是什么时候?她沉默良久,眼角有泪:“是…站在讲台上,看到学生眼睛亮起来的瞬间;学生们毕业,考到理想学校的时候,是…女儿小时候,把画得歪歪扭扭的‘妈妈’塞到我手里的时候…” 听到这里,我说陈老师一定是个好老师,好母亲。
我告诉她,刚才和医生交谈时,你努力抬起头,眼神和她接触几秒,虽然很艰难,但是你做到了。在‘浓雾’如此沉重的情况下,做出这个动作,需要多大的力量?” 她愣了一下,低声说:“…是吗?我…没注意到。” 她主动提起:“昨晚…女儿发来一条信息,说她新画了一幅画,等我回家看。这是她第一次明确描述内心出现与“冷酷声音”不同的声音。她给这个微弱的声音起了个名字——“等我的小火苗”。她说:“它太小了,风一吹就灭…但它好像…还没灭。”
通过陈老师的叙述,我觉得她是一个善良,有爱心,温暖的人。我们探讨了如何“呵护”这簇小火苗——请家人把女儿的画拍照发来,存在手机里,在最黑暗的时刻允许自己看一眼。我们还做了计划,每周两次给喜欢语文的病友,讲一讲语文学习方法。每次完成后用手机拍照留念,做成相册。陈老师微笑着点了点头。
三周后,陈老师的变化很大,三餐能正常进食,能主动与工作人员打招呼,每周三次与女儿视频通话,帮助病房中学生小孩讲学习语文方法。她说看到这些孩子求知眼神很欣慰。每一次拍照都留下她的微笑。出院前一周陈老师特意写下表扬信,感谢护士,医生对他的照顾和关心,让她重拾生活希望,拨开浓雾见到光明。
“面对陈女士深重的绝望,我时刻提醒自己:叙事护理的核心不是提供速效解决方案,而是在她描述的“深渊”边缘,保持稳定、尊重的在场。有时,沉默的陪伴比言语更有力量。我清晰认识到,除了密切的专业评估和医疗干预,建立牢固的治疗联盟是至关重要的生命线。让她感受到被理解、被看见、被“不评判”地接纳,是她在绝望中可能愿意抓住的一根绳索。每一次真诚的互动,都在加固这根绳索。我们作为精神科护士,在科学与技术之外,所能传递的最深刻的人性关怀——不是强行点亮黑暗,而是让患者相信,她心中那点微弱的光,足够珍贵,也终将被看见与守护。
北京回龙观医院护理部&叙事中心
个人简介
王竹
临床三科6病区,护士,2019年至今一直在北京回龙观医院从事临床护理工作。工作期间系统接受了叙事护理培训。不仅关注患者的症状上海股指配资,更关心症状背后的“人”。为每一位患者提供更有温度、更有深度的精神科护理。
发布于:北京市财盛证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