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结束后,超音速技术迅速成为各国新型战斗机设计的标准配置。然而,对于体型庞大、结构复杂的战略轰炸机而言,实现超音速飞行却面临着巨大挑战。由于追求远航程和大载弹量的设计需求,轰炸机不可避免地需要增加机体重量和尺寸,这使得超音速性能成为一种难以企及的奢望。正因如此上海股指配资,许多经典轰炸机如苏联的图-95熊式和美国的B-52同温层堡垒都选择了高亚音速的设计方案。在这一背景下,上世纪50年代中期苏联图波列夫设计局开始研发的图-98轰炸机就显得格外引人注目。这款轰炸机是苏联在大型超音速轰炸机领域的首次尝试,其设计初衷是取代1950年代初服役的图-16獾式轰炸机。也有资料表明,图-98实际上是作为伊尔-28小猎犬的后继机型而研发的。从尺寸、作战半径和载弹量等关键参数来看,图-98与伊尔-28更为接近,因此后一种说法似乎更具说服力。
图-98的研发历程可以追溯到1953年1月,当时苏联航空工业部成立了一个专门的技术项目组,负责研究新型超音速轰炸机的气动布局。经过一年多的理论研究和风洞试验,到1954年夏季,该项目正式升级为超音速前线轰炸机的研制计划。同年11月,设计团队完成了飞机的基本构型设计,并开始绘制详细的生产图纸。为了加快研发进度,苏联政府指定第156号飞机制造厂同时建造两架原型机,专门用于各项飞行测试。值得注意的是,这两架原型机在细节设计上存在一些差异,主要是为了验证不同的技术方案。
展开剩余75%从技术参数来看,图-98的常规起飞重量达到39吨,机身长度32.06米,翼展17.27米,高度8.63米。与伊尔-28相比,图-98的尺寸明显增大,这也使得其研发难度大幅提升。该机采用了中单翼、双发的高速轰炸机布局,为了实现超音速飞行,设计师们为其设计了修长的流线型机身和大后掠角机翼(前缘后掠角达55度)。然而,当时苏联的飞机制造技术面临着一个重大挑战:如何在保证机翼结构强度的同时控制重量。经过计算发现,机翼需要承受极高的载荷,这就要求使用较厚的蒙皮材料。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工程师们创新性地开发了一种新型制造工艺——将部分蒙皮直接压制成管状梁,这种设计类似于现代建筑中使用的彩钢板,但将凹槽部分改造成了承力结构。这项创新不仅简化了制造流程,减少了大量铆接工作,还成功实现了减重和增强的双重目标。
在动力系统方面,图-98在机身后部并列安装了两台AL-7F涡轮喷气发动机,单台发动机的最大推力为6500公斤,加力推力可达9500公斤。该机最独特的设计在于其进气道布局:两个长条形的进气道被巧妙地布置在机身两侧的肩部位置,位于翼根上方。经过实际测试,图-98的最大飞行速度达到1365公里/小时,实用升限12750米,作战半径约2500公里,这些性能指标在当时可谓相当出色。
图-98的驾驶舱设计也别具一格。三名机组成员都被安置在加压舱室内:领航员位于机头透明舱罩内,拥有良好的前向视野;飞行员坐在后上方的主驾驶舱内,可能同时担任机长职责;在飞行员后方是投弹手的位置,该舱室仅在两侧设有小型舷窗。更特别的是,机身后部还设有一个专门用于安装航拍设备的小型隔舱,既可以记录轰炸效果,也能执行侦察任务。在自卫武器方面,图-98在机尾安装了一座配备两门23毫米航炮的遥控炮塔(可能由领航员操作),同时在机身右前部还设有一门由飞行员操控的23毫米航炮。
该机的武器系统采用内置弹舱设计,最大载弹量存在5吨和3吨两种说法。可以挂载FAB-100、FAB-250和FAB-500系列航空炸弹,也能携带水雷、鱼雷等反舰武器。最引人注目的是,图-98还能挂载一种特殊的多管火箭发射装置,最多可装载300枚火箭弹。这种配置使其能够执行战术轰炸、反舰作战等多种任务,特别是密集的火箭弹攻击对地面目标将造成毁灭性打击。
第一架图-98原型机于1956年完成首飞,据传第二架原型机也进行了试飞,但缺乏确凿证据表明其完成了全部测试项目。实际上,随着苏联军事战略的转变,图-98的性能已经无法满足军方需求,最终未能获得量产许可。当时苏联领导层对导弹武器产生了浓厚兴趣,因此第一架原型机被改装为导弹测试平台,重新命名为图-98LL。改装工作包括拆除所有机炮武器,并将发动机升级为AL-7F-1型。该机一直服役到1960年才最终退役。虽然图-98未能投入批量生产,但其设计理念对苏联后续轰炸机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特别是图-128重型截击机和图-22眼罩超音速轰炸机都借鉴了其多项关键技术。
有趣的是,在图-98研发期间,西方国家对该机表现出了异常的关注。苏联曾特意向美国军事代表团展示过原型机,显然是为了展示其航空技术实力。欧洲各国情报部门也对该机进行了密切跟踪,甚至一度误认为它是雅克夫列夫设计局的产品,因此北约赋予其雅克-42的代号,绰号背鳍(Backfin)。1958年,有西方媒体发表分析报告,声称苏联正在以每月15架的速度量产雅克-42轰炸机。考虑到该机的性能参数和当时欧洲紧张局势,西方军事专家认为其威胁程度不亚于苏联庞大的装甲部队。然而历史证明,这些担忧完全是建立在错误情报基础上的过度想象。
发布于:天津市财盛证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