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寺遗址已经开展考古工作40多年了,陶寺“宫城”即陶寺小城平面呈纵长方形,方向315度,保存状况极差,东西复原长约470、南北复原宽约270米上海股指配资,面积近13万平方米。位于其南略偏东550米处的是陶寺墓地,东西200~250、南北约200米,面积40000平方米以上,1978到1985年发掘。在陶寺遗址几处墓地中是面积最大、埋葬最密集、使用时间也最长的一处。如此规模墓地绝不可能再有第二处了,这是我们必须认清的现实。
陶寺报告中将这些墓葬分为六类,一类6座本文称为陶寺大墓,皆单人仰身直肢葬,头向东南即朝着塔儿山(崇山),墓圹长3、宽2米多,现存深度0.7~2.1米,都有考究的木棺和殓衾,随葬品种类繁多,由玉石器、彩绘蟠龙陶盘、彩绘陶器、彩绘漆木器构成的礼器群,其中3002、3015、3016、3072、3073号共五座大墓男性“墓主是具有王者身份的方国首领人物。”而女性的2001号“这座墓是唯一同类甲型墓最接近的,死者应属王室成员。”二、三类各型墓主应是掌握了部分权力、分属高、低不同等级的贵族,也随葬的以彩绘壶、宽沿折腹盆、盆、豆和土鼓、鼍鼓及玉器、漆木器等,本文称为中型墓;三类或系武士阶层;四类墓是贵族中身份低下者或平民中的富有者;五、六类则是平民墓。
本文只对6座大墓和部分中型墓谈六点看法,欢迎批评。
展开剩余88%陶寺墓地分类及大墓的安排
正如报告中所说的六座一类墓需要事先规划安排位置,其中聚在一个小区的3002、3015、3016、3072、3073号五座为男性方国首领,形成特定兆域,都随葬有鼍鼓、土鼓、特磬、玉钺和各类兵器、工具;而2001号墓在五座大墓东南70米开外的另一个小墓区,但二者属同一墓地。2001号随葬品中没有鼍鼓、特磬等礼乐重器,也没有玉石钺、殳、成束的石、骨镞以及成套的斧、锛等工具,却有女性墓中常见的彩绘陶瓶,还有图案精美的彩绘木案、彩绘双耳木豆、朱绘磨光黑陶豆、彩绘壶,因而是女性。
蟠龙陶盘是陶唐氏及其建立唐国的祖先崇拜
陶寺,引人瞩目的是蟠龙陶盘,随葬于2001、3016、3072、3073号四座墓中(图一),就规模而论3002、3015号墓原来也应该随葬蟠龙陶盘后因毁墓而不知所踪。陶盘内壁绘有蟠龙实则为鳄鱼,从仰韶文化到安阳殷墟,大部分时间的年平均温度高于现在2度左右,肯定适宜鳄鱼的生长,陶寺大型墓出土了8面用鳄鱼皮蒙的“鼍鼓”;1959年石楼桃花庄出土过一件晚商铜觥就是鳄鱼的形象,直到晋国于公元前585年迁都古新田即今侯马市后,《左传·昭公二十九年》(公元前513年):“秋,龙见于绛郊。”也是鳄鱼,所以古人对鳄鱼并不陌生。依鳄鱼为母本创造出蟠龙的形象理所固然,帝喾娶陈锋氏女庆都生放勋,死后谥号为尧,见《史记·五帝本纪》;又传说庆都与赤龙交合才生出尧的,后来尧建立陶唐氏,并被世人称为唐尧、尧王、帝尧,所以绘有此图案的陶盘是用于祭祀具有特定象征意义,随葬于陶唐氏的“方国首领”即“唐侯”和王室成员的大墓中,便可以理解为陶唐氏及其建立的唐国的祖先崇拜。
图一 陶寺大墓随葬蟠龙陶盘
唐侯和王室成员六座大墓的时间坐标
五座大墓唐侯大墓,陶寺报告由早到晚排列为:3072号→3073号→3016号→3015号→3002号,我依据釜形陶斝腹部与三足顶部外分程度的变化,将陶寺三座大墓排列为:3002号→3015号→3016号,其中3016号随葬的釜形陶斝三足紧贴在腹底外侧下(图二)。
图二 陶寺大墓随葬陶釜形斝
3072、3073号因受毁墓扰坑的破坏,随葬品所剩无几,没有釜形斝,但根据陶寺墓葬排列图可知(图三),墓葬由西南—东北成排,按本文分期结果自东南向西北成列,前三排为:3002号→3015号→3016号,这三座大墓各领一排;3072号貌似与3016号同排但整体要高出与3016号半个坑位,3016号同排东北(右侧)很近是中型墓3017号,3073号正处于3017号上部(西北),3072号、3073号之上(西北)无墓葬,所以我们认定陶寺墓地大墓的排序是:3002号→3015号→3016号→3072号→3073号,恰恰与陶寺报告相反。2001号随葬釜形陶斝同3016号腹部形态和足部安装部位极为相近,两座大墓可视为同时。
陶寺3015号墓与山西太谷白燕108号灰坑同时,这是张忠培先生指出的,已经到了以山西汾阳杏花村命名杏花文化的鋬手陶鬲平裆时期,还有略早于其的3002号;在公元前2200年前后的龙山晚期发展为采用三条模制鬲足整合成的尖角裆鬲,有学者称为“成熟型陶鬲”,3016号、3072号、3073号正处于这个时期,2001号随葬的釜形斝腹部形态及足部安装部位同于3016号,两座约为同时。
图三 陶寺墓地3016号墓等五座男性大墓位置图(局部)
准此,3002号、3015号是公元前2200年前的两座大墓,3002号两侧分别为中型墓3084号(左侧)和3009号(右侧)陪葬,3015号有中型墓3085号(右侧)陪葬;2001号及3016号、3072号、3073号是公元前2200年之后四座大墓,3016号墓两侧分别为中型墓3018号(左侧)M3017号(右侧)陪葬,3017号墓遭四次毁墓已经空无一物,3018号遭四次毁墓尚存头骨及玉、骨组合头饰,头饰包括十分漂亮的玉环、玉笄、玉坠饰2残骨笄1和镶嵌在玉环上的绿松石饰片26枚,墓主人是一位40岁左右的女性,这也是3002号、3015号、3016号三座大墓两侧中型墓中唯一头骨能够保存下来的墓葬;3072号、3073号墓以孤家寡人的形式出现,两座则比较尴尬竟然一侧都没有中型墓陪葬。更为可悲的是,这两座大墓以后再无大墓出现,标志着唐侯和王室成员已经离开,而且再也没有回来。
釜形斝,陶寺报告分作尊形斝和折腹斝,并根据二者与盆形斝不同式别同出认为“从而显示出尊形斝被折腹斝所代替的情形。二者出现有时间早、晚的不同,但目前尚看不出它们之间在器形上的发展关系。虽功用相同,但应属不同器类。”由于对陶斝的形成机制和早期变化了解不够,导致失去了一次极好的利用陶斝解析陶寺墓地的良机。
3016号为“唐侯”尧墓及其他墓葬归属
3016号墓早于3072号,3072号又早于3073号,比3016号墓更早的3015号是整个墓地墓室面积最大的两座大墓,虽遭毁墓但劫余的随葬品也是十分华丽的,都在一侧或两侧设有陪葬墓,这是陶唐氏所建唐国社会比较稳定的反映,3072号、3073号墓则相反达到茕茕孑立的地步。所以3016号当为“唐侯”尧的墓葬,3072号、3073号墓则是尧的子孙的墓葬,包括丹朱等人。
3016号墓被3011号灰坑打破,3011号挖在墓室中部偏左,坑的底部略低于墓底,坑底发现一具40~45岁男性头骨,发掘者疑为3016号墓的墓主。而左侧陪葬的3018号墓的女性与尧同时,是夫人还是近侍?实在无法确指。
2001号墓是唯一一座随葬蟠龙陶盘的女性大墓,其他随葬品也精彩无比,为什么只有到了唐侯这一级别才能随葬蟠龙陶盘出现在这位成年女性墓中?那就是:如果埋葬2001号墓主人是尧的话,便很可能是尧的母亲;当然还有另一种可能是尧的子孙们在埋葬尧夫人时,感念她的功德使用蟠龙陶盘随葬。
尧葬于塔儿山(崇山)之阴古史有过明确的记载。战国《墨子·节葬(下)》说:“昔者,尧北教乎八狄,道死,葬蛩山之阴。”《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记载司马相如《大人赋》中有“历唐尧于崇山兮,过舜于九疑”条《正义》引张揖云:“崇山,狄山也。”说明蛩山即崇山,崇山俗名塔儿山,陶寺墓地便位于塔儿山之北合尧“葬蛩山之阴。”
禅让制的真实面目
张忠培先生在《中国古代文明之形成论纲》中说:“夏王朝之前如尧舜时代或唐虞时代,相当于考古学的龙山时代或其部分时期。其时实行禅让制’。唐虞禅,夏后殷周继,其义一也。‘禅’、‘继’本质相同。‘选贤与能’的禅让制,当是一考古学文化中诸势力大致相当的割据政权组成的联合体产生其领袖的方式。其时,联合体中各割据政权的首领,则是在居统治地位的家族中传承。”也就是说,陶唐氏由来已久,到了尧时期他既为唐国的首领,又是各割据政权组成的“联合体”中领导人,即《史记·五帝本纪》尧问四岳“朕在位七十载,汝能庸命,践朕位?”句下《正义》引孔安国“尧年十六以唐侯升为天子”,唐国的首领就是“唐侯”,“联合体”中领导人就是“天子”,尧、舜就是将“天子”禅让给与舜、禹。
这个“割据政权组成的联合体”有团结,《左传·文公十八年》:“舜臣尧,宾于四门,流四凶族,浑敦、穷奇、檮杌、饕餮,投诸四裔,以御魑魅。是以尧崩而天下如一,同心戴舜,以为天子,以其举十六相,去四凶也。”也有斗争,战国《韩非子·说疑》:“舜逼尧,禹逼舜,汤放桀,武王伐纣,此四王者,人臣弑其君者也,而天下誉之。”《史记·五帝本纪》“尧崩,三年之丧毕,舜让辟丹朱于南河之南”句下《正义》引《竹书》云:“昔尧德衰,为舜所囚也。”又《竹书》云:“舜囚尧,复偃塞丹朱,使不与父相见也。”《竹书》即《竹书纪年》,古本和今本都有多条此类记载,“逼”、“囚”、“偃塞”道尽了“割据政权组成的联合体”之“禅让制”实际情景。
《史记·五帝本纪》:“尧崩,三年之丧毕,舜让辟丹朱于南河之南。诸侯朝觐者不之丹朱而之舜,狱讼者不之丹朱而之舜,讴歌者不讴歌丹朱而讴歌舜。”不正是3072号、3073号墓以孤家寡人形式出现的真实反映吗?
尧、舜、禹的关系
按照张先生关于“禅让制”的说法,既然“当是一考古学文化中诸势力大致相当的割据政权组成的联合体”,那么尧、舜、禹是什么关系呢?《史记·五帝本纪》和《夏本纪》记载了尧、舜死后,舜、禹都分别“让辟”他们的儿子丹朱、商均于南河之南、阳城,舜“之中国践天子位焉”,而“天子位”设在“中国”,即陶寺宫城;而禹则是“天下诸侯皆去商均而朝禹。禹于是遂即天子位,南面朝天下”,没有到“中国”来的环节,一个“践”一个“即”,就能看出禅让制度在逐步破坏,也就是说尧、舜是同一考古学文化即杏花文化了,而禹则属另一考古学文化。
有虞氏的舜,就目前考古发现来看,当属绛县周家庄龙山时期的大型环壕聚落,壕内面积300多万平方米左右。也就是说,杏花文化东关文化—三里桥类型是有虞氏诞生的土壤,到了公元前2200年以后强势崛起产生了虞舜这一彪炳史册的人物来。
至于陶寺2002年清理的Ⅱ22号墓,长5、宽3.65、深约7米,出土不少玉器、石器、彩绘陶器、骨器、漆木器,准确年代在龙山时代之后和夏代二里头文化之前,与“唐侯”尧基本无涉。
(作者单位:山西省考古研究院)
编辑:张小筑
审核:冯朝晖
监制:赵嘉斌上海股指配资
发布于:北京市财盛证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